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30
0
AI & Data

認識生成式AI的結構及運作原理系列 第 30

鐵人賽完賽心得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這三十天的鐵人賽,是一段充滿挑戰也充滿驚奇的旅程,從一開始只知道「生成式AI能畫圖、能寫文章」的模糊印象,到現在能理解它背後的數學邏輯與語言模型結構,我彷彿從一個單純的使用者,變成能與AI對話、拆解它思維的人。

生成式AI最吸引我的地方,是它不像傳統的人工智慧那樣只會判斷對錯,而是能「創造」,它背後的結構大致由編碼器、解碼器和潛在空間組成,簡單來說,編碼器負責把輸入的文字或圖片轉換成AI能理解的數學向量;解碼器則依照這些向量去生成新的內容;而潛在空間就像是AI的想像世界,它在那個高維的空間中尋找最可能、最合理的創作方向,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架構,生成式AI才能自由地創造語句、圖像、音樂,甚至詩。

在運作原理上,生成式AI的核心其實很優雅。它透過學習大量資料的分佈,進而「模擬」這些分佈來產生新內容。以語言模型為例,AI不斷地預測下一個字出現的機率,從而學會語法、語意與人類的說話邏輯,久而久之,它就能生成出近似人類思考的句子。

在學習過程中,我也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冷知識。比如,生成式AI並不真正「理解」內容,它只是根據機率分佈做出最合理的預測;Diffusion模型原本並不是為了生成圖片而設計,而是源自於物理粒子的模擬理論;每一張AI圖都有一個「隨機種子」,改變種子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。

回顧這三十天,我發現生成式AI的核心精神並不只是技術的堆疊,而是一種對「創造力的數學化」的嘗試,AI會創作,卻沒有真正的意識;它會模仿人類的語言,卻不理解語言背後的情感,而正是這種矛盾,使得人類在與AI的互動中,更加意識到「想像力」與「思考」的珍貴。


上一篇
Diffusion 模型其實是在「除噪」
系列文
認識生成式AI的結構及運作原理30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